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与思想政治 > 详情
学习二十大 督导进行时丨顾明远:对当前推进智慧教育的几点认识;陈玉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担当先导
- 2022-11-20点击:2709次 来源:本站
-
对当前推进智慧教育的几点认识
作者|顾明远
教育原本是启迪人的智慧的一种活动,青少年儿童通过学习文化、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变得聪明。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于光远就说:“教育学就是聪明学”。今天我们谈的智慧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而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技术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智能化地提供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方案。也就是产生教育的智慧,促进智慧的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在上个世纪初,运用的手段是幻灯、投影之类的工具。因为都要用电,所以中国学者把它称为“电化教育”。记得这个名词是陈友松教授三十年代在江苏教育学院时第一次提出的。第二代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运用的工具是无线电、电视机,开始进行远程教育,出现了广播电视大学,国外称为“视听教育”。第三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运用的工具是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第四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开始了互联网时代。本世纪出现了人工智能,进入了第五代,智能教育(注:这里指的代数不是我们现在说的4G、5G,是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时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一度落后先进国家约30年。当九十年代第三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出现很久以后,我国高等学校还只有少数计算机。1991年我访问美国高等教育,问他们美国高等教育改革有什么动向?他们说,高等教育正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我也看到许多高等学校都有计算机教室。在依阿华大学,我看到一位教师正在研究从贝多芬音乐视频片中调出他需要的章节用于教学,而我国那时许多高校都还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1993年,美国克林顿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我国有些学者怀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有力量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但话音未落,信息高速公路就走到我们面前,发展之快是前所未料。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九十年代初,关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育技术界有过一场名称的争论。老一辈的学者执着地要叫它为“电化教育”。认为电化教育是中国化的名称,已被大家接受。当时原国家教委设有电化教育司,各省市都设有电化教育馆。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一批年轻学者认为国外电子计算机已经普及运用于学校教学,应该把名称改为“教育技术”,适应世界的发展。1991年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司邀请我担任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我发现这个争论的实质是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在认识上有差异。当时计算机教育尚未普及,学校里最先进的技术工具也只有电视机,教师讲课时还常常用幻灯片、投影等,计算机教育刚刚起步。而国外已经由视听教育转变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早已改称教育技术。同时,教育技术不仅是应用技术手段,还包含着教学设计、检测、评价等。我当时为了平衡两方意见,提出,我们对外交流用“教育技术”,对内用“电化教育”,共同来研究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同时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研究生专业目录时,建议设立教育技术学为二级学科。此后教育技术的概念逐步被大家所接受。
今天,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因而出现了智慧教育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替换教育技术,而是教育技术的迭代发展,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智能化。应该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总是迟后于其他领域,这不只是在中国存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多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教师用PPT上课。近两年因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发展了线上教学。但信息技术尚未在教育全部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具有互联性、开放性、虚拟性等优势尚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学校里应用迟后的原因,固然有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要培养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必须有教师来引领,是技术不能替代的。所以大家在谈论未来教育时,认为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不会变化,教师是不能或缺的。
当前,智慧教育要在学校里应用,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的认识问题。要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把老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同时认识个体的差异性,通过智能技术为个体创设适合他(她)发展的方案。
二是要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许多教师还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虚拟技术(VR)在几年前已经出现了,但至今还没有在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因此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三是缺乏优秀的软件。懂技术的专业人员对教育不太熟悉,教育工作者又缺乏技术知识和能力。需要两者结合起来,征求基层教师的意见,共同努力,创造一批适合教师教学和青少年儿童学习的优秀软件。
开展智慧教育,我觉得还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智慧教育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等,但立德树人的本质不会变。要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智能的同时,使他们懂得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提高文明程度。
二是处理好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开展智慧教育,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教育教学中要把现代和传统结合起来。
三是要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运用虚拟技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容易获取应用的技能。但虚拟世界毕竟不是现实世界,还是要让学生走到现实的大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验来增长自己的智慧。同时要防止学生迷恋于虚拟世界,迷恋于网络游戏。
我对于信息技术完全是外行,只是从教育的视角和个人的经历谈一点对当前推进智慧教育的初浅认识,求教于大家。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担当先导
作者|陈玉琨
“将去未去”意味着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而又未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现象。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奠定了厚实的人力和人才基础。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的变革中,教育理应起到先导性作用。
中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STEM教育发展共同体已经开发出一个“MOOS” (Massive Open Online Study,即大规模在线研究性学习)平台,旨在让学生如“着魔般”学习,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强国”奠定厚实的人才基础。
“MOOS”基于学生兴趣,是以项目设计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在线开放课程。Study在英文中既有学习又有研究之意,因此,称作研究性学习是恰当的。研究即创造知识,应当是大学的功能,中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中小学老师非常智慧,在传授知识方面无与伦比。但是当谈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还有差距,还需要努力。“MOOS”鼓励学生基于问题和项目进行学习。不可否认,这有一定难度。从全球来看,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缺乏具有跨学科综合素质的教师,所以师范教育必须改革。
当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对跨学科教育的研究。
教师们都知道,学生只有读完小学才能读初中,读完初中才能读高中,这是阶梯。跨学科的STEM教育或者项目学习,其实也有阶梯,只有拾级而上,学生才能成功。
项目学习,人们必须考虑四个因素:学习任务与目标,学习内容,即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背景知识;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结果。接受性学习是把学习任务与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结果都告知学生。然而,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如果老师只告诉学生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大多数学生事实上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学生需要一个“学习的阶梯”。
“学习的阶梯”包括三个层级:一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与探究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结果;二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含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恰当的探究手段与方法,并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三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然后去寻找完成任务必要的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最后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的结论。
学生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台阶,急于求成是不现实的。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在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个过程,比奇思妙想的结果更为重要。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需要读书,除了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动手。
中国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深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
学校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授间接知识”,它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文明用概念、原理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演绎知慧创获的过程。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根本所在,就是“间接知识学习”。但这也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局限,人们学了却未必知道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强调动手与动脑并重,融合体验获得的直接知识与书本获得的间接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来源 | 守望新教育
《顾明远:对当前推进智慧教育的几点认识》原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08日第6版,转自北京明远教育书院
《陈玉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担当先导》原文刊于《现代教学》期刊,转自中小学校长论坛
-END-
来源:中国教育督导